2022 08 25 左永安顧問 無極鳳清道德宮 註釋 1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即壽,君是尊號,道清德極,所以稱為君。 (1)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説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説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
註釋 1
(1)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
全稱《太上老君説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説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
作者不詳。此經主要闡述“如何清靜,漸入真道”。
“太上老君”,道教徒對“老子”的尊稱。
“太”為大之意,“上”為尊之意;高真莫先眾聖共尊,
“太上”系道門最高之辭,用以稱呼其神仙體系中品位極高
之神。
老即壽,君是尊號,道清德極,所以稱為君。
説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
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
常為恆也。清為元,靜為炁,經為法。
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的梯凳。
凡學道的人,都因經戒而成真聖。
聖人沒有不借經而成為聖人,不憑藉元炁而成道的。
《清靜經》在道教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歷來為此作注者眾多。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
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
上乘經典。
每每朗誦此經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2)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老君,太上老君的簡稱。曰,稱、説。大道,道是
至高無上的,是在沒有天地之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
最高能源,《道德經》中説她“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世間萬物都是由她所生。
《道德經》中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天地萬物皆為“道”的化生,故注稱“大道”。
她是不可名狀之物,而又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杳杳冥冥,
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為陰陽。
無形,視之不見。生育,育,養育,長養陰陽,
所以叫生育,陽為清,上升為天,陰為濁,下降為地,
此言大道是永恆不滅的,天地萬物,都是從她而生,
由她所養,最後由她化解,她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
所以説她生育天地。
(3)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至高無上,極尊至貴的道。
無情,沒有偏愛及私情。運行,旋轉運行,此處指化生萬物。
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間萬物。
此句言人有喜、怒、哀、樂等表現,都是從一個“情”字中而
來,然而不可名狀的大道,雖然萬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
但她則是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和私護,在大宇宙中旋轉
運行,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試想這種充沛的能力及行為,
是誰給她的呢?那就是沒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4)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名,是指無形無象的混元大道,因無形無象,所以叫無名。
《道德經》云:“道常無名。”無名指有功而不為名的意思。
《道德經》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不有指不為已有,也是指無名之意。
長養,生長養育。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
此句言大道自生萬事萬物而不為已有的博大胸懷和無私。
(5)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稱,如何稱謂她。
強名,勉強稱名。此句言大道是萬事萬物產生、發展、
滅亡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麼稱呼她,
給她定稱,就勉強稱之為“道”。
《道德經》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此段總的是講,
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麼是萬事萬物的根源,
她是沒有形狀、沒有情慾、沒有名字的大道之體,
她是天地萬物的運作長養的惟一操作者。
沒有她,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
應當觀察她的永恆常存,向她學習。
一要學習她的無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
二要做到無情,無情就是無念,就是沒有七情六慾,
心地才能清靜,本性才能永住。
第三要做到無名。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
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體之我,
即是大道無形之功;
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缺,即是大道無情之功。
能做到這些,在你的(心, 腦 ,性)海中無一物可思,無一事
可言。
達到不可名狀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無名的大道之體了,
到此則萬福並致,圓滿無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2022 08 25 左永安顧問 無極鳳清道德宮 大道無形 《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
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
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
全經格調。
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
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
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敍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
基本原則。
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
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此經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
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
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脱。
為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老 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2);大道無情,運行日月(3);大道無名,長養萬物⑷;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⑸。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⑹。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⑻。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⑼。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⑽。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⑾。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⑿。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⒀;外觀其形,形無其形⒁;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⒃;觀空亦空,空無所空⒄;所空既無,無無亦無⒅;無無既無,湛然常寂⒆;寂無所寂,欲豈能生⒇?欲既不生,即是真靜(21)。真常應物(22),真常得性(23);常應常靜,常清靜矣(24)。如此清靜,漸入真道(25);既入真道,名為得道(26),雖名得道,實無所得(27);為化眾生,名為得道(28);能悟之者,可傳聖道(29)。
老 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30);上德不德,下德執德(31)。執著之者,不名道德(32)。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33)。既有妄心,即驚其神(34);既驚其神,即著萬物(35);既著萬物,即生貪求(36);即生貪求,即是煩惱(37)。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38)。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39)。
仙 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40)。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41)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42) ,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43),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44)。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45)。上士悟之,升為天官(46);中士修之,南宮列仙(47);下士得之,在世長年(48)。遊行三界,升入金門(49)。
左 玄真人曰(50):學道之士,持誦此經(51),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52)。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53)。
正 一真人曰(54):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55)。神升上界,朝拜高尊(56)。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