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清靜經內文句解
先天一道章第一
太上老君曰
據混元圖記載:「老君無世不出,先塵劫而行化,後無極而常存,隱顯莫測,變化無窮,無為自然,永劫綿綿,陰翊皇度,玄之又玄,普度天人,不可具述。」老君雖累世化身,但未有誕生之蹟,到了商朝第十八王陽甲之時,乃分神化炁,寄胎於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武丁庚辰年二月十五日卯時,從聖母左腋降生,誕生之地,即古之楚國苦縣瀬鄉曲仁里,即現今之安徽省渦陽縣渦河北岸十二里鄭店子村,有遺址名曰天靜宮又名中太清宮在焉。太上道祖誕生之後曾在商朝為柱下史的小官多年,後將道法傳授給涵谷關關令尹喜真人,著有西昇經,並接受孔子多次來訪問禮,而將道法默傳於孔子,如今仍可在孔子的著作中,尋出「道家修真」有據隱而未能直言之真訣妙法,至於他完成一部巨著道德經後遂西出涵谷,到西域印度等國弘法利生,無量功德,難可備述。本書清靜經,乃係太上老君另一巨著,不知始於何時。
仙人葛玄仙翁曰:「吾得此道,曾誦此經萬遍,蓋此經乃是天人所習,本來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皆係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此經之無比珍貴,於葛左二真人之言中可知,吾等後學,實應熟讀細參,默修默證,度了自己,再度眾生以及列祖列宗可也。下係經文淺釋。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道的解釋,是沒有天地以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最高能源,它獨立獨存在太空中周行不殆,現在世間所有有形有象的後天萬物,皆是由它所生,它是不可名狀之物,而又大而無外,故名之曰大道。這個大道。永恆不滅,萬天萬地,從它而生,由它而養,最後由它化解,還元收場,它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人有喜、怒、哀、樂、好、惡,種種妄念,皆是從一個「情」字之中幻化而發出,對外才有不同的表現,然而不可名狀的大道,雖然萬有都在它涵蓋包容之中,但它則是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及私護,觀乎銀河大宇宙中,無際無邊無盡無量的日月星宿,浩浩蕩蕩共同在大宇宙中旋轉運行,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試思言種充沛的能力及作為,是誰給它的呢?那就是沒有一分一亳私情的大道。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有了大道之後,初生先天一炁,再生遍滿太空的元氣,後生環繞地球的大氣,元氣大氣交配,而産生不可名狀的萬物,長養所有的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這種大道,是萬有出生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也不知它的真正名字為何,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字之曰道。
總釋
此章是道祖教人知道什麼是萬有的根源,而這個根源,是沒有形狀、沒有情慾、沒有名字的大道之體,它是天地萬有出生之窩及運作長養的唯一操持者。沒有它,世界將是冥頑不靈,亳無生理及生機之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觀察它的永恆常存,而向它去學習,這便叫做學道。
學它的什麼呢?第一要學它的無形,所以老君教人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又教人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第二要學它的無情,無情就是無念,就是沒有七情六慾,能沒有七情六慾,心地才能清靜,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學它的無名,名是名字,萬象萬名,皆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體之我,即是大道無形之功夫;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缺,有如十五之月,中天之日,即是大道無情之功夫;能做到上述的無形無情之後,在你性海無波之中,到了無一物之可思,無一事之可言,不可名狀的元始先天境界,這個境界,即是神仙及萬有之根,到了這裡,便是不可名狀所謂無名的大道之體了,到此則萬福併臻,圓滿無缺,常此涵養下去,經過了千變萬化,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造化自然章第二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古人說:「為大於其細」上述大道之中,由無生有,而生萬事萬物,如同一個人體之中,有了萬脈及無數細胞一般,這樣;人體是大道,而細胞便是小道了,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也」,此言確實有據,觀乎大宇宙中,有清水,也有濁水,有動態,也有靜體,有天有地,天動而清,地凝而濁。有男有女,男子好動,女子好靜,男子有神氣之清,女子有敗血之濁,這等天地男女清濁動靜的不同,便是大道造化之中所衍生的小道,大道是本,小道是末,末由本立,古聖云:「本立而道生」,於此可見。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清、濁、動、靜,乃相對態,例如有了青天,才有濁雲密霧。運動到了極則便是安靜之體。兩者互異互換的運作,才能形成了生生化化無窮無盡的大道之行。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人能忘其肉體,即是放下此身的有形監獄;有念無念,全都不用,即是放下心的無形牢寵;這便是與大道合體而步入「大道無名」的疇範了。能如此,那麼人心便是道心,人身乃是法身,如此身心,既清且靜,可以容納天地而包涵萬有了。人為萬物之靈,也於此可以自知了。
總釋
所謂大道中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公無私的運作,絲亳沒有一點自私的作為,這樣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境界,清、濁、動、靜、天、地、男、女、萬事萬物之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運行,浩浩蕩蕩無盡無休,人類際於其中,如果迷於萬境,隨波逐流,便是生死輪迴!如果放下身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包天地,德被眾生的高人了。
全神合道章第三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神是人的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真陽之靈,心是元氣結成的東西,故古人說:「性而心也,一靈之中炯」。西王母曰:「聲色不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靈兮道不成。」
大道本無邪魔,邪魔是起於人心為外境污染後所化生之障礙,此障一起,元神失去清靜而化為污濁的識神了。
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七情六慾,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氣所結成之心,本來也是好靜,但貪欲之念一經萌生,則內賊作亂,牽動一心,不再平安了。
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靜
古仙云:「慾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此乃道家遣慾的法訣。
澄其心而神自清
有水方能澄之使清,道家修煉所用之水,即在華池之中,水之前身是氣,華池是比喻方寸之地的玄關一竅,心中之化神入於氣中,先凝聚而後溶化,凝凝溶溶,溶溶凝凝,守之以虛,忘之以無,自然而然心境漸漸朗徹,元神清明而超出六根六塵了。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
色欲,形貌,威儀姿態言語音聲,細滑,人想是六慾。陰精、陰氣、陰神是三毒。
這九種巨毒,乃是為害道人性命的罪魁禍首,也是一股可以傷害性命的邪淫之火,修道之人,如能用先天元氣及先天一炁之真水,則可遣慾澄心於真水之中,把此邪毒之火熄滅滌靜,則自性元神必會如出水的紅蓮不再染塵了。佛云:「蓮開泥水,端坐佛陀」,亦此義也。
所以不能者
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皆是動心污神之物,如被此物所牽,不能糾正,則性亂情惑,永無出塵之一日。
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
心不澄不清,慾不遣不靜,往昔帝堯讓天下與許由,許由聞後,急以清水洗耳,這是懼怕外境污染自性的表現,也是澄心遣慾的緊急作為。要之能澄心遣慾,才能心性圓明,能心性圓明,才能脫出紅塵萬劫之外,反之,將必蛻骨如山了。
能遣之者
古人云:「鐵甲將軍夜度關,朝臣待漏五更寒,日出三竿仍未起,算來名利莫如閑」,這是遣欲後所得到的清靜滋味,人生百年,一過客耳,何必為了身外之物,而失去身內寶貴之精華,以促其速死!
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此心不介入正、邪、順、逆,便是無心,無心之心,才是真心。真心之內,是元神所居之地,元神安居於此,才能成全本性之德,而合虛無中無形無名的大道。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肉體之形,乃本性元神之枷鎖,此肉體所以能形成者,觀乎太玄真人之言可知矣,真人曰:「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成軀,若能放下迴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玄天上帝成道於武當山的捨身崖,即此捨身二字,便是玄門中無上仙訣,不知捨身者,古真譏之為「守屍鬼」!守此膿血之物,試問與道門中的「大道無形」,佛門中的「無我相」,儒門中的「毋我」三教祖訓如何相符?違了祖訓,即背道矣!此點,凡吾後學,不可不知也。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宇宙中有形之萬物,乃是幻化而生之假物;而遍滿虛空中,大道先天精華之物乃是能生天地萬物之真物,這種真物,老子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如此纔算修道修真。
三者既悟 惟見於空
凡夫俗子,皆執著身、心、及外物三樣東西,而學道之人,又往往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裏的元神,遠處的應化(神通),以致『凡』不能證『聖』,『聖』不能成『神』!如果能了悟肉體是假,人心是幻,外物是魔,而皆摒棄,使大道賦予之神性,元氣所給之命寶合而為一,步入先天無形無情無名大道之中,即可超凡證聖了。再進一步把法界、元神、應化,悉皆化去,便是到達「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的高上境界了。到此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大道無象,空亦有空象也,應再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則真空之境更加擴大與真實了。石杏林真人曰:「不知丹訣妙,終日翫真空」。能把此真空之道體,抱一以守,則丹訣無盡之妙,自可體會了。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大道無盡,修道到了空也沒有處所之後,空也沒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則不能到達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則無亦不立。
古仙教人「有無俱遣」,此乃遣無之道也。
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
萬有萬法,皆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則萬法皆空,一團極天蟠地的先天母氣,全其湛然而又圓滿之真體,「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其真常了。
寂無所寂 欲豈能生
寂的功夫,做到寂亦不存,乃是到了無為、無事、無慾的境界。古云:「聖人何思何慮」是也。
欲既不生 即是真靜
求靜必先遣慾,無慾則無擾,無擾則可晉入真靜,真靜中涵蓋了大宇宙中的一切一切,可以成就本性中大一統的洞天,使它純之又純,以達真之又真。
真常應物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舊「寂然不動」。乃是真常應物之狀。
真常得性
性是身心中之主宰,能做到身心寂然不動,則元神本性,可以安居其中,不再飄流而成長光大,先將一身之精華,團結和合而成至寶,晉而攢五行、會八卦、把大宇宙的精華,凝結成真,那便可以參天地之化育而與宇宙一體了。
呂祖云:「真常能應物,應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迴,氣迴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事來則應」,常應則無所不應。常者道體也,應者靈機也,言道體可以隨機而應萬變也。「事去則忘」,如浮雲過空,雲過則天又清又靜矣。基此前參,則知不管天之有雲無雲,而天體本靜,不管心之有事無事,皆可常若無心,無心之心,是為道心,是為真心,真心者,乃清靜無染之心也,亦即可應萬境萬變而永恆不變之心也。
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
人能清靜無染,即是元神本性恢復正常,清靜之心性,即是大道之真,保此道真,抱元守一,不再失守,便叫做得道之人。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大道之體,虛靈而無塵物,有人修道,做到頂有圓光,雲生足下,上真仍呵之為幻!一定要做到如老聖所說:「視之不見」「聽而不聞」「博之不得」,纔是本性之虛靈在抱,成為真正得道之人。然而到此境界,仍應損之又損,歸於無極,方屬妥善。
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
眾生者,萬物萬事萬念也,化者度也,化度眾生者,將此萬物返于無物;萬事返于無事;萬念歸于無念也一定要做到「萬物玄同,無是無非」,纔算度盡眾生而道功圓成。自性的一真境界之中,再無半點邪妄,方為得道之士。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上述形、情、名三者,乃屬道人修道之性功,性功之外,仍有命功在焉。所謂命功者,古人曰:「命而身也,一氣之周流」,蓋充滿天高地厚之間,有一團廣大無際的元始祖氣,現今所謂之最高「能源」,它永恆的周流不息,化生三界,廣佈周天,道人如想具有握此氣機之能為,必先了悟本性,進而建全本性,方能使不可名狀而具有無比威力,(易經曰:「群龍無首」,張紫陽真人曰:「無限神龍盡失驚」),可以貫金透石的祖氣,隨心御之,而無所不通不達,才算是「流傳聖道」。
總釋
此章要點,在「遣欲」「澄心」,將功夫做到「無心」「無形」「無物」的境境之後,還要把「空」「無」及湛然之「寂」,也當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達於「真常」「清靜」而做到「得道」的成果。
所謂得道,所得並非有形有象之道,乃是得證虛靈本性圓滿無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後,可以應物應事,玄同萬物,妙合先天的母氣,而涵蓋運化於萬有的內外-綿綿無盡了。
賢愚見識章第四
太上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之人,不與外界爭勝爭強,他只要正心誠意,以靈性守護命寶一天,即可奪天地一年之正炁,此乃雲從龍、風從虎、氣從神之事例也。氣能化神而使性天廣大,此乃上士所獲之福也。至於下士,由於多慾,爭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內在之真,終使神喪氣絕,豈不哀哉!此乃賢愚之人識見及作為不同之處也。
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
上德之人,即使修到神仙天仙之位,仍然是「有若無,實若虛」,「清靜無為」而不自足自滿。下德之人,一味從事「有為」之法,飄流浮沈於「形」「情」「名」三害之,內無法突破小我而進入無我的高上境界。
執著之者 不名道德
無極中的真陽(母炁),乃是真道,人能得之而成性叫做德。此道此德,是吾人之本源,應無念以養,無心以存,如此存養,纔能名為有道有德之士。如果執色執空,執有執無,即是墜入死角,而不能自拔了。

總釋
上士者,上德之人也。下士者,下德之人也,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塵障,樂道抱德,自然靈性昇華,福壽無彊,切莫執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為一個失去道德,孤苦而又飄泊於苦海的罪業之人。
台灣近來有兩位年逾百歲之老人,一為居於阿里山之男性老農,他如是高齡,仍健步如飛,聲如洪鐘,他人詢其養生之道,初則不答,久而始告之曰:「我有六個字的養生之法-一是「運動」,人不運動,就是「不行了」!所以我每天必要運動,使氣血得以周流。二是「歡喜」,人的發怒及悲哀,如同遇上炎夏及寒冬一般,如果心存歡喜,就如溫和的春天,春天來了,萬物欣欣向榮,人心喜悅,則全身細胞如同萬物逢春,必然身體健康。三為「知足」,一切煩惱,均起於不知足後的貪求,貪求無厭,不管所欲之物,取得與否,總是已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損傷,如果能安於現在的環境,不管貧富男女,既得為人,都應感謝天恩祖德而心滿意足,如此知足,自然內心長樂而身心健康了。
一為女性,雖已年邁,但耳聰目明,說話口齒非常清楚,她因骨折就醫,別人向她問道:「老人家,如何能活得這樣高壽?」此老應曰:「這是老天爺的意思」。這簡單的一句話,雖然乍聽起來,沒有什麼稀奇,但其中含意非常深遠-蓋此老已以天心為心,到了「無我」的境界,則她的生命,由於以天為心,天意為意,已與天的生命結合一起了,這位老人家已算是得道的高人而沒有執著了。蓋不執於一隅,則其身心必真必廣。
應現無方章第五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
芸芸眾生,生生死死,蛻骨如山,而不能得道上昇者,乃係貪圖塵世中「形」「情」「名」而起之狂妄而無止息之邪念妄心也。有此妄念,則神不清而氣不寧,終至神昏氣散,淪入敗部,遭受生死不停之苦難。
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
妄心者乃忘念也。即念中成份含有七情六慾也。此種妄念妄想,産於心中,則立刻使元神受驚,甚至使元神異位而化為識神之小我,佛云:「有我罪即生」矣。

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
元神寶座被識神入主之後,則妄念湧出,而念中所藏者,皆屬有形有情有名的萬物,勢必與物混合以至於與物俱腐。
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
飽暖思淫慾,必欲貪之。飢寒生盜心,必欲取之。貪取之後,得之必傷元神。不得強奪,必傷生命。
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
蘇東坡曰:「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貪非份之物而欲取之,不論取得與否,其於事前、事後,必皆煩惱交集而擾亂此人之心田,贏得煩惱一籮筐而已。
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
一國之中,奸人作亂,則一國不寧。一家之中,壞人鬧事,則一家憂傷。一心之中,妄想叢生,則神氣荒蕪而為害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污濁合流者必被污辱,全神全氣無念忘形者則仙,神氣殘缺妄念不息者則鬼,為仙則昇入清虛大羅之天,為鬼則墜入苦海冤獄之地,飛昇與流浪全在自為,莫怨天!莫尤人!
常沈苦海 永失真道
真道者,乃係虛靈本性與元始祖氣()合一而成者也。此為吾人之根,亦是眾生之源,能保此根源者,即可昇為仙真,失此根源者,必然淪為下鬼,為仙則高居天堂,萬福駢臻;為鬼則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正心誠意,實踐忠孝仁愛,乃是行使真常之道的開端,至於內修證聖成真之功,則在於自悟二字;何謂「自」?如何「悟」?茲分釋如后:
-(無極)賦吾人之真陽元神,叫做天命之謂性,此性乃與生俱來,不假外求,是吾人唯一無二的主宰,故名曰〞自〝。道家有〞煉己〝之學,即是自己修煉自己之本性也。不靈不明者,煉去外染之污,使之恢復靈明,並加以存養之功,使之壯大。聖人云:「成性存存」是也。
-卜者,乃豎心也。即通天徹地之直心也。古人云:「直心即是道場」,即此-也。而「-」之兩側「八」者,乃一陰一陽也。吾者「五」「口」也,上「五」者乃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亦即精神魂魄意也。下「口」者,口乃無極圈○。修士修道應:
()-兩旁之「八」,併入這個     通天徹地的直心「-」之中,而成直立之一成為沒有分別心之道心。所謂「一心一德」是也。
()()()()()()的五行之物,乃修道之內寶,必使這五行合一,纔能成為昇仙入道之造化,如何使之合一呢?吾人應做神氣和合之功是也。神者火也,氣者水也,只要神氣和合,即是水火合一。至此金()()吾人可驗之矣。金-凡金屬之物,加火則化為液體,液體即水也。二金相錯,則立刻生火,由此可知金者乃水火之變體也,水火在握,自然金在其中矣。至於木,木者可以鑽之生火,扭之生水,亦係水火之變體,得了水火,木亦即在其中矣。至於水火二者,水力可以發電而生火,大海之中,夜半因波濤之動盪而産生火光,由此可知火在水中矣。於此可知金木火之源,完全在於水中,至於水之與土-在地球之中,山有多高,即水有多高,高山之顛,仍有泉水湧出,土者,以真土為真,以泥塊之土為假,何謂真土?土塊之前身,元氣是也。地球未形成之前,乃係一團雲氣在空中盤旋,久而化為有質的大地之土,而實際之真土,乃是元氣也。由此可知五行由水所化,水由氣化者也。試問元氣果係唯一之真土乎?曰:非也。元氣産生於真空之中,氣是真空中之 妙有,真空與妙有合而為一,即是金木水火土亦即精神魂魄意五者合一而入無極○真空之中也。
()將前者第()節中之-,再與第()節中之○合而一以貫之,即是一個「中」字,老子曰:「道在人中,人在道中」,此乃道祖之所言,亦即吾人所謂應者也。
如能這樣悟通造化,加以實踐修持,自然可以得道也。
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者,無極也。真空也。-者,「放之則彌六合」,可以通過高山大海,無盡太空,而成為其大無外之靈寶:「卷之則退藏於密」,而成為○,其小無內之一點「.」,二者合一,即成⊙,此乃真空中之妙有也,亦即無極之真陽也。仙佛聖真,皆由此出;大地山河,日月星辰,皆從此産;是謂無形無情無名之大道,是謂清靜無為之道體。
此道體也,「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永恆而無變遷,故謂之真常,人之修行能及於此,則可證清靜無染真常之道體矣。人人皆從此處源頭而來,自應返本還元,仍返回此故鄉之中,未知有道之君子,以為然否?

總釋
此章明言眾生不能得道之緣由,是由於妄念之起,貪求身外有形之萬物,不管得到與否,皆是大傷神氣損我靈寶,以致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濁辱之中,受苦受難。
如果棄惡向善,進修性命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原理及事實,修之不輟,在不知不覺中,自會有成,以達於常清常靜有至樂而再無苦難的真常境界。
據道書所載,吾國自古及今,得道者不計其數,拔宅飛昇者,八千餘處,人人面前皆有一條上昇之路,近在咫尺,有志者皆可由此路而登清靜真常之無量壽域,愚於此祈禱上天,願無量眾生,人人得道,個個昇仙。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更詳細資料請到資料下載區下載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


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清靜經內文句解
先天一道章第一
太上老君曰
據混元圖記載:「老君無世不出,先塵劫而行化,後無極而常存,隱顯莫測,變化無窮,無為自然,永劫綿綿,陰翊皇度,玄之又玄,普度天人,不可具述。」老君雖累世化身,但未有誕生之蹟,到了商朝第十八王陽甲之時,乃分神化氣,寄胎於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武丁庚辰年二月十五日卯時,從聖母左腋降生,誕生之地,即古之楚國苦縣?鄉曲仁里,即現今之安徽省渦陽縣渦河北岸十二里鄭店子村,有遺址名曰天靜宮又名中太清宮在焉。太上道祖誕生之後曾在商朝為柱下史的小官多年,後將道法傳授給涵谷關關令尹喜真人,著有西昇經,並接受孔子多次來訪問禮,而將道法默傳於孔子,如今仍可在孔子的著作中,尋出「道家修真」有據隱而未能直言之真訣妙法,至於他完成一部巨著道德經後遂西出涵谷,到西域印度等國弘法利生,無量功德,難可備述。本書清靜經,乃係太上老君另一巨著,不知始於何時。


仙人葛玄仙翁曰:「吾得此道,曾誦此經萬遍,蓋此經乃是天人所習,本來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皆係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此經之無比珍貴,於葛左二真人之言中可知,吾等後學,實應熟讀細參,默修默證,度了自己,再度眾生以及列祖列宗可也。下係經文淺釋。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道的解釋,是沒有天地以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最高能源,它獨立獨存在太空中周行不殆,現在世間所有有形有象的後天萬物,皆是由它所生,它是不可名狀之物,而又大而無外,故名之曰大道。這個大道。永恆不滅,萬天萬地,從它而生,由它而養,最後由它化解,還元收場,它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人有喜、怒、哀、樂、好、惡,種種妄念,皆是從一個「情」字之中幻化而發出,對外才有不同的表現,然而不可名狀的大道,雖然萬有都在它涵蓋包容之中,但它則是一視同仁,沒有半點偏愛及私護,觀乎銀河大宇宙中,無際無邊無盡無量的日月星宿,浩浩蕩蕩共同在大宇宙中旋轉運行,沒有止息,也沒有偏差,試思言種充沛的能力及作為,是誰給它的呢?那就是沒有一分一亳私情的大道。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有了大道之後,初生先天一?,再生遍滿太空的元氣,後生環繞地球的大氣,元氣大氣交配,而?生不可名狀的萬物,長養所有的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這種大道,是萬有出生的根源,就連太上老君也不知它的真正名字為何,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字之曰道。
總釋
此章是道祖教人知道什麼是萬有的根源,而這個根源,是沒有形狀、沒有情慾、沒有名字的大道之體,它是天地萬有出生之窩及運作長養的唯一操持者。沒有它,世界將是冥頑不靈,亳無生理及生機之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觀察它的永恆常存,而向它去學習,這便叫做學道。
學它的什麼呢?第一要學它的無形,所以老君教人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又教人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第二要學它的無情,無情就是無念,就是沒有七情六慾,能沒有七情六慾,心地才能清靜,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學它的無名,名是名字,萬象萬名,皆從無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捨去有形之身,忘掉肉體之我,即是大道無形之功夫;能做到一念不動,心地圓滿無缺,有如十五之月,中天之日,即是大道無情之功夫;能做到上述的無形無情之後,在你性海無波之中,到了無一物之可思,無一事之可言,不可名狀的元始先天境界,這個境界,即是神仙及萬有之根,到了這裡,便是不可名狀所謂無名的大道之體了,到此則萬福併臻,圓滿無缺,常此涵養下去,經過了千變萬化,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造化自然章第二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古人說:「為大於其細」上述大道之中,由無生有,而生萬事萬物,如同一個人體之中,有了萬脈及無數細胞一般,這樣;人體是大道,而細胞便是小道了,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也」,此言確實有據,觀乎大宇宙中,有清水,也有濁水,有動態,也有靜體,有天有地,天動而清,地凝而濁。有男有女,男子好動,女子好靜,男子有神氣之清,女子有敗血之濁,這等天地男女清濁動靜的不同,便是大道造化之中所衍生的小道,大道是本,小道是末,末由本立,古聖云:「本立而道生」,於此可見。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清、濁、動、靜,乃相對態,例如有了青天,才有濁雲密霧。運動到了極則便是安靜之體。兩者互異互換的運作,才能形成了生生化化無窮無盡的大道之行。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人能忘其肉體,即是放下此身的有形監獄;有念無念,全都不用,即是放下心的無形牢寵;這便是與大道合體而步入「大道無名」的疇範了。能如此,那麼人心便是道心,人身乃是法身,如此身心,既清且靜,可以容納天地而包涵萬有了。人為萬物之靈,也於此可以自知了。
總釋
所謂大道中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公無私的運作,絲亳沒有一點自私的作為,這樣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境界,清、濁、動、靜、天、地、男、女、萬事萬物之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運行,浩浩蕩蕩無盡無休,人類際於其中,如果迷於萬境,隨波逐流,便是生死輪迴!如果放下身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包天地,德被眾生的高人了。
全神合道章第三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神是人的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真陽之靈,心是元氣結成的東西,故古人說:「性而心也,一靈之中炯」。西王母曰:「聲色不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靈兮道不成。」
大道本無邪魔,邪魔是起於人心為外境污染後所化生之障礙,此障一起,元神失去清靜而化為污濁的識神了。
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七情六慾,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氣所結成之心,本來也是好靜,但貪欲之念一經萌生,則內賊作亂,牽動一心,不再平安了。
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靜
古仙云:「慾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此乃道家遣慾的法訣。
澄其心而神自清
有水方能澄之使清,道家修煉所用之水,即在華池之中,水之前身是氣,華池是比喻方寸之地的玄關一竅,心中之化神入於氣中,先凝聚而後溶化,凝凝溶溶,溶溶凝凝,守之以虛,忘之以無,自然而然心境漸漸朗徹,元神清明而超出六根六塵了。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
色欲,形貌,威儀姿態言語音聲,細滑,人想是六慾。陰精、陰氣、陰神是三毒。
這九種巨毒,乃是為害道人性命的罪魁禍首,也是一股可以傷害性命的邪淫之火,修道之人,如能用先天元氣及先天一?之真水,則可遣慾澄心於真水之中,把此邪毒之火熄滅滌靜,則自性元神必會如出水的紅蓮不再染塵了。佛云:「蓮開泥水,端坐佛陀」,亦此義也。
所以不能者
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皆是動心污神之物,如被此物所牽,不能糾正,則性亂情惑,永無出塵之一日。
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
心不澄不清,慾不遣不靜,往昔帝堯讓天下與許由,許由聞後,急以清水洗耳,這是懼怕外境污染自性的表現,也是澄心遣慾的緊急作為。要之能澄心遣慾,才能心性圓明,能心性圓明,才能脫出紅塵萬劫之外,反之,將必蛻骨如山了。
能遣之者
古人云:「鐵甲將軍夜度關,朝臣待漏五更寒,日出三竿仍未起,算來名利莫如閑」,這是遣欲後所得到的清靜滋味,人生百年,一過客耳,何必為了身外之物,而失去身內寶貴之精華,以促其速死!
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此心不介入正、邪、順、逆,便是無心,無心之心,才是真心。真心之內,是元神所居之地,元神安居於此,才能成全本性之德,而合虛無中無形無名的大道。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肉體之形,乃本性元神之枷鎖,此肉體所以能形成者,觀乎太玄真人之言可知矣,真人曰:「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成軀,若能放下迴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玄天上帝成道於武當山的捨身崖,即此捨身二字,便是玄門中無上仙訣,不知捨身者,古真譏之為「守屍鬼」!守此膿血之物,試問與道門中的「大道無形」,佛門中的「無我相」,儒門中的「毋我」三教祖訓如何相符?違了祖訓,即背道矣!此點,凡吾後學,不可不知也。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宇宙中有形之萬物,乃是幻化而生之假物;而遍滿虛空中,大道先天精華之物乃是能生天地萬物之真物,這種真物,老子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如此纔算修道修真。
三者既悟 惟見於空
凡夫俗子,皆執著身、心、及外物三樣東西,而學道之人,又往往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裏的元神,遠處的應化(神通),以致『凡』不能證『聖』,『聖』不能成『神』!如果能了悟肉體是假,人心是幻,外物是魔,而皆摒棄,使大道賦予之神性,元氣所給之命寶合而為一,步入先天無形無情無名大道之中,即可超凡證聖了。再進一步把法界、元神、應化,悉皆化去,便是到達「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的高上境界了。到此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大道無象,空亦有空象也,應再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則真空之境更加擴大與真實了。石杏林真人曰:「不知丹訣妙,終日翫真空」。能把此真空之道體,抱一以守,則丹訣無盡之妙,自可體會了。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大道無盡,修道到了空也沒有處所之後,空也沒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則不能到達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則無亦不立。
古仙教人「有無俱遣」,此乃遣無之道也。
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
萬有萬法,皆歸於無,功夫到了無也沒有,則萬法皆空,一團極天蟠地的先天母氣,全其湛然而又圓滿之真體,「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其真常了。
寂無所寂 欲豈能生
寂的功夫,做到寂亦不存,乃是到了無為、無事、無慾的境界。古云:「聖人何思何慮」是也。
欲既不生 即是真靜
求靜必先遣慾,無慾則無擾,無擾則可晉入真靜,真靜中涵蓋了大宇宙中的一切一切,可以成就本性中大一統的洞天,使它純之又純,以達真之又真。
真常應物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舊「寂然不動」。乃是真常應物之狀。
真常得性
性是身心中之主宰,能做到身心寂然不動,則元神本性,可以安居其中,不再飄流而成長光大,先將一身之精華,團結和合而成至寶,晉而攢五行、會八卦、把大宇宙的精華,凝結成真,那便可以參天地之化育而與宇宙一體了。
呂祖云:「真常能應物,應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迴,氣迴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事來則應」,常應則無所不應。常者道體也,應者靈機也,言道體可以隨機而應萬變也。「事去則忘」,如浮雲過空,雲過則天又清又靜矣。基此前參,則知不管天之有雲無雲,而天體本靜,不管心之有事無事,皆可常若無心,無心之心,是為道心,是為真心,真心者,乃清靜無染之心也,亦即可應萬境萬變而永恆不變之心也。
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
人能清靜無染,即是元神本性恢復正常,清靜之心性,即是大道之真,保此道真,抱元守一,不再失守,便叫做得道之人。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大道之體,虛靈而無塵物,有人修道,做到頂有圓光,雲生足下,上真仍呵之為幻!一定要做到如老聖所說:「視之不見」「聽而不聞」「博之不得」,纔是本性之虛靈在抱,成為真正得道之人。然而到此境界,仍應損之又損,歸於無極,方屬妥善。
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
眾生者,萬物萬事萬念也,化者度也,化度眾生者,將此萬物返于無物;萬事返于無事;萬念歸于無念也一定要做到「萬物玄同,無是無非」,纔算度盡眾生而道功圓成。自性的一真境界之中,再無半點邪妄,方為得道之士。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上述形、情、名三者,乃屬道人修道之性功,性功之外,仍有命功在焉。所謂命功者,古人曰:「命而身也,一氣之周流」,蓋充滿天高地厚之間,有一團廣大無際的元始祖氣,現今所謂之最高「能源」,它永恆的周流不息,化生三界,廣佈周天,道人如想具有握此氣機之能為,必先了悟本性,進而建全本性,方能使不可名狀而具有無比威力,(易經曰:「群龍無首」,張紫陽真人曰:「無限神龍盡失驚」),可以貫金透石的祖氣,隨心御之,而無所不通不達,才算是「流傳聖道」。
總釋
此章要點,在「遣欲」「澄心」,將功夫做到「無心」「無形」「無物」的境境之後,還要把「空」「無」及湛然之「寂」,也當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達於「真常」「清靜」而做到「得道」的成果。
所謂得道,所得並非有形有象之道,乃是得證虛靈本性圓滿無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後,可以應物應事,玄同萬物,妙合先天的母氣,而涵蓋運化於萬有的內外-綿綿無盡了。
賢愚見識章第四
太上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之人,不與外界爭勝爭強,他只要正心誠意,以靈性守護命寶一天,即可奪天地一年之正?,此乃雲從龍、風從虎、氣從神之事例也。氣能化神而使性天廣大,此乃上士所獲之福也。至於下士,由於多慾,爭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內在之真,終使神喪氣絕,豈不哀哉!此乃賢愚之人識見及作為不同之處也。
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
上德之人,即使修到神仙天仙之位,仍然是「有若無,實若虛」,「清靜無為」而不自足自滿。下德之人,一味從事「有為」之法,飄流浮沈於「形」「情」「名」三害之,內無法突破小我而進入無我的高上境界。
執著之者 不名道德
無極中的真陽(母?),乃是真道,人能得之而成性叫做德。此道此德,是吾人之本源,應無念以養,無心以存,如此存養,纔能名為有道有德之士。如果執色執空,執有執無,即是墜入死角,而不能自拔了。
 
總釋
上士者,上德之人也。下士者,下德之人也,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塵障,樂道抱德,自然靈性昇華,福壽無彊,切莫執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為一個失去道德,孤苦而又飄泊於苦海的罪業之人。
台灣近來有兩位年逾百歲之老人,一為居於阿里山之男性老農,他如是高齡,仍健步如飛,聲如洪鐘,他人詢其養生之道,初則不答,久而始告之曰:「我有六個字的養生之法-一是「運動」,人不運動,就是「不行了」!所以我每天必要運動,使氣血得以周流。二是「歡喜」,人的發怒及悲哀,如同遇上炎夏及寒冬一般,如果心存歡喜,就如溫和的春天,春天來了,萬物欣欣向榮,人心喜悅,則全身細胞如同萬物逢春,必然身體健康。三為「知足」,一切煩惱,均起於不知足後的貪求,貪求無厭,不管所欲之物,取得與否,總是已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損傷,如果能安於現在的環境,不管貧富男女,既得為人,都應感謝天恩祖德而心滿意足,如此知足,自然內心長樂而身心健康了。
一為女性,雖已年邁,但耳聰目明,說話口齒非常清楚,她因骨折就醫,別人向她問道:「老人家,如何能活得這樣高壽?」此老應曰:「這是老天爺的意思」。這簡單的一句話,雖然乍聽起來,沒有什麼稀奇,但其中含意非常深遠-蓋此老已以天心為心,到了「無我」的境界,則她的生命,由於以天為心,天意為意,已與天的生命結合一起了,這位老人家已算是得道的高人而沒有執著了。蓋不執於一隅,則其身心必真必廣。
應現無方章第五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
芸芸眾生,生生死死,蛻骨如山,而不能得道上昇者,乃係貪圖塵世中「形」「情」「名」而起之狂妄而無止息之邪念妄心也。有此妄念,則神不清而氣不寧,終至神昏氣散,淪入敗部,遭受生死不停之苦難。
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
妄心者乃忘念也。即念中成份含有七情六慾也。此種妄念妄想,?於心中,則立刻使元神受驚,甚至使元神異位而化為識神之小我,佛云:「有我罪即生」矣。
 
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
元神寶座被識神入主之後,則妄念湧出,而念中所藏者,皆屬有形有情有名的萬物,勢必與物混合以至於與物俱腐。
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
飽暖思淫慾,必欲貪之。飢寒生盜心,必欲取之。貪取之後,得之必傷元神。不得強奪,必傷生命。
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
蘇東坡曰:「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貪非份之物而欲取之,不論取得與否,其於事前、事後,必皆煩惱交集而擾亂此人之心田,贏得煩惱一籮筐而已。
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
一國之中,奸人作亂,則一國不寧。一家之中,壞人鬧事,則一家憂傷。一心之中,妄想叢生,則神氣荒蕪而為害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污濁合流者必被污辱,全神全氣無念忘形者則仙,神氣殘缺妄念不息者則鬼,為仙則昇入清虛大羅之天,為鬼則墜入苦海冤獄之地,飛昇與流浪全在自為,莫怨天!莫尤人!
常沈苦海 永失真道
真道者,乃係虛靈本性與元始祖氣(?)合一而成者也。此為吾人之根,亦是眾生之源,能保此根源者,即可昇為仙真,失此根源者,必然淪為下鬼,為仙則高居天堂,萬福駢臻;為鬼則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正心誠意,實踐忠孝仁愛,乃是行使真常之道的開端,至於內修證聖成真之功,則在於自悟二字;何謂「自」?如何「悟」?茲分釋如后:
自-天(無極)賦吾人之真陽元神,叫做天命之謂性,此性乃與生俱來,不假外求,是吾人唯一無二的主宰,故名曰〞自〝。道家有〞煉己〝之學,即是自己修煉自己之本性也。不靈不明者,煉去外染之污,使之恢復靈明,並加以存養之功,使之壯大。聖人云:「成性存存」是也。
悟-卜者,乃豎心也。即通天徹地之直心也。古人云:「直心即是道場」,即此-也。而「-」之兩側「八」者,乃一陰一陽也。吾者「五」「口」也,上「五」者乃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亦即精神魂魄意也。下「口」者,口乃無極圈○。修士修道應:
(一)把-兩旁之「八」,併入這個     通天徹地的直心「-」之中,而成直立之一成為沒有分別心之道心。所謂「一心一德」是也。
(二)精(水)神(火)魂(木)魄(金)意(土)的五行之物,乃修道之內寶,必使這五行合一,纔能成為昇仙入道之造化,如何使之合一呢?吾人應做神氣和合之功是也。神者火也,氣者水也,只要神氣和合,即是水火合一。至此金(魄)木(魂)吾人可驗之矣。金-凡金屬之物,加火則化為液體,液體即水也。二金相錯,則立刻生火,由此可知金者乃水火之變體也,水火在握,自然金在其中矣。至於木,木者可以鑽之生火,扭之生水,亦係水火之變體,得了水火,木亦即在其中矣。至於水火二者,水力可以發電而生火,大海之中,夜半因波濤之動盪而?生火光,由此可知火在水中矣。於此可知金木火之源,完全在於水中,至於水之與土-在地球之中,山有多高,即水有多高,高山之顛,仍有泉水湧出,土者,以真土為真,以泥塊之土為假,何謂真土?土塊之前身,元氣是也。地球未形成之前,乃係一團雲氣在空中盤旋,久而化為有質的大地之土,而實際之真土,乃是元氣也。由此可知五行由水所化,水由氣化者也。試問元氣果係唯一之真土乎?曰:非也。元氣?生於真空之中,氣是真空中之 妙有,真空與妙有合而為一,即是金木水火土亦即精神魂魄意五者合一而入無極○真空之中也。
(三)將前者第(一)節中之-,再與第(二)節中之○合而一以貫之,即是一個「中」字,老子曰:「道在人中,人在道中」,此乃道祖之所言,亦即吾人所謂應悟者也。
如能這樣悟通造化,加以實踐修持,自然可以得道也。
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者,無極也。真空也。-者,「放之則彌六合」,可以通過高山大海,無盡太空,而成為其大無外之靈寶:「卷之則退藏於密」,而成為○,其小無內之一點「.」,二者合一,即成?,此乃真空中之妙有也,亦即無極之真陽也。仙佛聖真,皆由此出;大地山河,日月星辰,皆從此?;是謂無形無情無名之大道,是謂清靜無為之道體。
此道體也,「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永恆而無變遷,故謂之真常,人之修行能及於此,則可證清靜無染真常之道體矣。人人皆從此處源頭而來,自應返本還元,仍返回此故鄉之中,未知有道之君子,以為然否?
 
總釋
此章明言眾生不能得道之緣由,是由於妄念之起,貪求身外有形之萬物,不管得到與否,皆是大傷神氣損我靈寶,以致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濁辱之中,受苦受難。
如果棄惡向善,進修性命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原理及事實,修之不輟,在不知不覺中,自會有成,以達於常清常靜有至樂而再無苦難的真常境界。

據道書所載,吾國自古及今,得道者不計其數,拔宅飛昇者,八千餘處,人人面前皆有一條上昇之路,近在咫尺,有志者皆可由此路而登清靜真常之無量壽域,愚於此祈禱上天,願無量眾生,人人得道,個個昇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