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2020 09 30 左永安顧問 台北 無極鳳清道德宮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禮斗法會 禮斗乃道教為民眾「消災祈福」儀式,主要祭拜南、北斗星君,道教與民眾相信:北斗星君職司「消災解厄」,南斗星君職司「祈壽延年」,故舉行禮拜星斗的儀式,就稱為「朝真禮斗」,民間則俗稱「拜斗」。《北斗本命延生妙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並有東斗、西斗及中斗諸經,從此成為完整的五斗經誦唸儀式。

 


禮斗法會(孫美子攝)


禮斗
道教為民眾「消災祈福」儀式,主要祭拜南、北斗星君,道教與民眾相信:北斗星君職司「消災解厄」,南斗星君職司「祈壽延年」,故舉行禮拜星斗的儀式,就稱為「朝真禮斗」,民間則俗稱「拜斗」。

古代天文學將北斗居於天中作為辨識方位,這樣的知識就是因為北斗的斗柄,運轉一年就是年循環的固定週期,古早即在北方地區成為神格化的星辰信仰。從出土文物中既可見北斗圖像,將七顆一組的星群稱為「玄武」,與南方的「朱雀」相對;東方則為青龍七宿,相對於西方白虎七宿,整個組合就被稱為「二十八宿」。

由於北斗與南方的南斗六星相對,在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既已記載管輅為人延命的説法,認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當時也曾記載郭璞曾於夜晩披髮禱於北斗,表明醮祭北斗已經作為消災延壽的信仰。道教加以吸收後,就進一步發展為祈福消災儀式,在「道藏」的第一部經《度人經》中,就有從北宮飛昇南宮的説法,可見度上南宮的受度就是一種轉昇仙界的思想。

 道教後來發展完整的星斗信仰,就擴大為五斗,且各有職司:相信「東斗主筭,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總監眾靈。」認為人的受生命運都掌於斗府,即按照出生的干支分屬於北斗七星,就稱為「本命元辰」,各有元命真人管轄。隨著道教信仰在民間社會普遍化後,唐宋以後又呼應佛教密宗經典的譯介,後者也仿效而出現北斗信仰。道教為了強化誦讀五斗經即有功德的說法,就陸續形成後世流傳的

《北斗本命延生妙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並有東斗、西斗及中斗諸經,從此成為完整的五斗經誦唸儀式。

另一種變化就是因應佛教譯經所有的攴利支天信仰,乃新造斗母(斗姆)化生五斗的新說,因而陸續出現《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先天斗母奏吿玄科》等經。

在三元八節中形成誦唸斗經的習俗,而北斗七星加上輔弼二星,就稱為「九皇」,後來也有《北斗九皇隱諱經》等,配合斗母信仰的流行,就從九月初一到初九稱為「九皇齋」。 

在歷史文獻中的朝真禮斗科,自帝王至士庶都有星辰信仰,宋•蘇軾《東坡志林•記朝斗》曾敘及羅浮道士鄧守安「拜奠北斗星君」,就是朝真禮斗祈求消災,可見宋代的普遍程度。

這種禮斗習俗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道觀每年定期舉行禮斗,民間也會請道士禮誦《北斗醮科》。在臺灣道教為民眾作斗科頗為常見,在場上除了三清道祖聖像,一定懸掛南北星君像;有的則有斗母殿,供奉斗母元君。

禮斗科主要供奉許多的斗燈,為地方所設的為公斗,一人或一家則有私斗,都是為了祈求「元辰光彩」。一般在慶讚中元或建醮期間,都會為合境、合堂供設大斗,像基隆每年七月十五日,在慶安宮的公普中,除了供桌,兩旁都有各字姓的斗燈,排列兩排,由於斗燈特大凡分三層,製作精美,在臺灣的禮斗習俗中,這樣的斗燈極為少見,字姓的斗燈遊行也成為中元祭的重點。

無論公私、大小的禮斗儀式,都是宮為信眾所作的經常性祈福,尤其專為一家所設的斗燈,使地方宇與民眾之間具有互動關係,這種活動與點光明燈兩種即為重要的經費收入。

 斗燈的構件使用各種材質,也各有神道、習俗上的喻意:一般來說,製作精美的均為木質雕刻,最簡便者則為金屬所造。

斗中所放置的物件寓含之意,則隨各人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解釋:如斗中必盛滿白米,就是認為米為百穀之精,農業社會以此表示土地所滋養之物,實在是生民賴以唯生的資糧。斗內所組成的構件凡有多樣,被解釋為備具「五行」:

寶劍、剪刀屬金,寶劍斬除邪祟,剪刀剪除不祥;而閩南語剪則諧音為「家」,意義為合家、合堂福祥。秤、尺為木所造屬木,秤表示秤量一家的功德福分、衡量是非善惡,就是職司獎善懲惡。

燃燈為金屬物製作,屬金;內所盛的燈油、或現時使用的玻璃杯燭火,均為水。斗內的圓鏡古早為銅鑄,現時則為玻璃圓鏡,點燃的燈燭屬火,映照於鏡中,則寓意合家、合堂或合境「元辰煥彩」,就是象徵本命元辰煥發光彩。

斗內矗著紅色長條紙所糊的斗,標明所祈求的神尊,上為華蓋(俗稱涼傘);紅上左右各有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並有日、月及三臺星君聖諱。斗上寫寫祈求者的男女丁口及姓名等,表達祈求消災解厄與增壽延生的願望。

 在朝真禮斗期間民眾認為具有占示意義,故內人員必須注意斗內的燈火不可熄滅,象示合境、合堂及合家的共同命運能夠元辰煥彩,故最忌儀式中途熄滅。禮斗科事為地方宮最常舉行的祈福儀式,正一派、靈寶派甚或其他儀式專家,都會為了地方民眾經常舉行,縱使進入現代社會也不例外。民間俗諺就有「佛教不拜斗,道教無燄口」的說法,表示道教禮斗習俗聯結不分的印象。

戰後從福州傳入的禪和派,在臺灣南北的都市地區設有本堂及分堂:如臺北有集玄合一堂、保安堂,高雄也有。都延續福州拜月斗的習慣,這種儀式的名稱就稱為「穹窿玉斗科」,就是在前安奉斗燈,在誦經中禮請紫微星君及南北斗等許多星君,為該月出生者消災祈福,故有「斗堂」之稱。這種地域性的禮斗科,都是傳承道教經藏中的燈科傳統,在臺灣所保存的這種星辰信仰,已經成為漢人社會中的普遍習俗。 

【撰寫者】

李豐楙(政治大學宗教所講座教授)


 
禮斗法會斗燈(孫美子攝)

【參考文獻】

1.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2. 李豐楙、謝聰輝,《臺灣齋醮》,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3. 謝聰輝,〈道教禮斗儀式的意義與內涵〉,《心鏡宗教季刊》22),頁34-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