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教?道教是什麼? |
宗教就是有所宗以教民,有所本以化民,使萬民心有所歸,性有所屬,情有所寄,進而安定社會,福利蒼生,使世間永無仇恨而充滿愛心,兼善天下而至善至美的一種思想和行為。
上古初民時代,原始型的宗教觀念和行為就已存在了,而且是當時人類唯一的心靈支柱。遠在伏羲時就已有卦象的造作,用來解釋天道,決定人事,並且已以祭典來崇祀神鬼。到了黃帝時,已經知道順著法則和死生的說法,而封禪山川,以政行道,以道輔政。後來經過堯、舜、禹、湯、直到周公之時的一千五百多年期間,其中的賢明君主,都是遵崇黃帝的道理,敬天修禮,以道治國,並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戎」是國防,「祀」就是宗教。
到了周代,我們的道祖--老子,他不但通曉王家的學術,繼承了黃帝的道理,崇尚自然,化育萬物以適應人性,順符道德與天合體,首先假名「道」即是宇宙的本體,就是萬物的本源,他的思想超脫自然,而且崇善反暴,世稱黃老之學。其後的莊子、就承襲了黃老學術,當時的墨家、名家、法家、兵家、刑家及陰陽家等的學術思想,大部份都是源自黃老思想的道家,並且逐漸形成了黃老道及方仙道的盛行,儒生如講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和觀念,仍舊是照道家的說法。到了漢朝文景時代,宮廷之內都尊崇黃老的道理,於是天下太平。漢武之時,雖然獨尊儒術,可是儒家只遘入世,限於人生而不談神道,因比他不是宗教而且沒有宗教儀式。東漢時,學道之士張道陵,在鵠鳴山中苦修道法和神法,並且依照上古時代郊祀封禪的制度,訂定了種種科儀,敬天禮神,規範信眾,形成了一個龐大而有制度的教團,道教才正式以道教之名對外做闡教利生的活動,由於道教的整個思想體系承襲了我國上古以及黃老的觀念和學術,因此也完全以道家的經典為主體,奉道之士也就以道家為體,道教為用,而成為道門之徒,古代的方式,也就漸漸稱為道士了。
張道陵正式行教的初期,信者僅在四川漢中一帶,以後張衡到江西龍虎山講道傳教,長江以南地區,道教才開始盛行,當時道教教人誠信不欺之理,人如有罪、有病,都需要自己認錯,用清靜、懺悔來化育人民;又設義舍、義米,出外之人可以休息取用,人人認為方便。在那同時,于吉的太平道也已經很流行了。到了魏代之時,更加尊敬神明,北方的人士都信道教。到了晉朝,當時人民因痛恨世間奸詐殘忍,知識份子多信老莊的道理,並且成為一時的風氣,解說老、莊的著作很多。
五胡亂華的時候,也借用道教的組織和民族意識,而發揮了高度的潛力。至南北朝時,南方的陶宏景和北朝的寇謙之,都被尊為國師,講道授徒,有名的大臣多數成為他二人的弟子,一時間宮、觀、院、壇的建築和祈禱齋醮的舉行,以及勸善規過,化民成俗的功德,比比皆是,而至唐朝時,道教已經大盛了。
唐朝雖然教派很多,但固有國教只有道教,不但宮廷之內的人士尊崇道教,有名的大臣如魏徵、李泌、李太白等都曾經做過道士,唐朝的文化和武功很盛,都和道教有很深的關係,另外如天文、冶煉、醫藥、音樂等科技,更是多由道人所發明,道教的宮、觀遍佈天下,而以首相領「宮使」,副相為「觀使」,統稱「宮觀使」,以主管天下的道教宮廟和道眾,開元廿五年春季,並置玄學博士,每年依明經之例,甄拔「道舉」,考試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文子、及列子的經義,時稱道學。到了宋朝,設置「道學」.而且女子如做女道士或道童入道者,亦須入學,考試的經典則是道德經、靈寶無量度人經、太上救苦拔罪經、玉京山及消災裡,中試者由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
金元之際,道教對社會提供了莫大的功德,長春祖師邱真人跋涉萬里,西過流沙而至雪山,謁成吉思汗,元太祖設經筵恭聆,對邱祖順應天理,以柔制剛,止殺愛民,敬天重道的宣化,大表敬佩,而奉為國師,稱為仙翁,因此當時大河南北的百姓多賴道教以為庇護,一時黃冠滿天下,中原才未遭到似西域的慘禍,宋朝的遺民遯隱於道教而以黃冠終老者,概不追究,而百姓於入道以後,則可免除夫役及稅賦,其時有名的道士一律稱為先生或真人。
朱元璋創建明朝,多賴紅巾之力,而紅巾則是道教的異端支流,明太祖深悉道教崇尚慈愛自然,且言天道靡常,唯德是歸,不利於專制統治,因此他於得國之後,雖然表面尊崇道教,實際則摧抑道教,力使道教思想完全脫離塵俗不涉世事,而專司齋醮祀典,道眾的傳習更多加例禁,至此道教型態大變。到了清朝,由於是滿族統治,深知道教富於民族意識,於是道教大受貶抑,以致衰微,但是民間敬神祭祖仍多請道流,習俗婚喪,都仍本道教的成規,然而道教的本旨已經彌晦,致使市井間的游閒之徒,以及種種愚昧落伍的迷信行為,都托名依附於道教,以致積非叢尤,使道教蒙謗至深,部份知識份子則不明道教本義,多以淺見詆譭道教,故言道教沿革,實與中國的學術思想史、政冶思想史及民族革命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民國肇建以後,地方官吏及專家學者多不明道教真貌,又一時惑於外來學說,盲目的視道教為迷信,致使道教正當學說未獲提倡,此對團結民族心靈而言至為不利。先總統 蔣公曾經說過:「我們要倡導民族文化,最要緊的還是要激發學者以遺棄民族固有文化,和忘本逐末,捨己耘人為恥的心理為第一義。」是多麼沈痛和睿智的詔示。
道教是繼承我國民族道統的唯一固有宗教,世稱黃老之學,博大精深,與民俗相揉和,以尊天法祖,崇德報本為基本教義,主張以清靜無為而致天人合一。自從道祖老子繼承了黃帝的道理,更發現了「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不但極力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也強調應以「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來利物濟世。「慈」就是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萬民的襟懷;「儉」是要人清廉不貪,不可暴殄天物,浮華失真而迷惑本性,失德離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讓不爭,謙恭柔順,凡事不要強出頭,退讓自保百年身;人能慈悲,即可利民;人能節儉,即無貪求;人能忍讓,即無慾念;人能無貪無慾,不奪不爭,自然即能利物濟世,福國利民。這是一種完全擺脫功利主義的崇高宗教情操。
由於道教講究崇德報本,而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的說法,為了報此三本,過去的中國家庭必在大廳同時設有家神龕和祖先牌位,或者是「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這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國、民族的強烈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在倫理及德目上,有著眾多的規定和制度,但歸納起來不離「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的範疇,而要信眾奉行「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依奉道、行道、修道、得道的層次,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約五極境界。
道教以上乘理學,上上乘玄學及最上大乘神學為理論的基礎,採多神論,神和仙為道教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道」就是宇宙的本體,萬物本根的先天大道,稱之為元始祖,也稱為元始天王,用現代的名詞來講,也可解釋為中子、質子、離子。元始天王分別以一?化三清,而成為道教的最高象徵,稱之為「道寶」、「經寶」及「師寶」,也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及太清道德天尊,合稱三清,因此道教徒亦稱三清弟子,玉皇上帝為萬天主宰,也就是上古時的昊天上帝或天帝,到宋代才加「玉皇」的尊號,其次以天、地、水三官大帝,分掌三界,也就是古代的天一,地一及泰一或天皇、地皇及泰皇。另凡斗闕、四極、五方、八位、星宿、山川、五行、社稷、功國等先天及後天諸神,道教都是崇拜的,也是上古所祭祀而流傳下來的,而人成神,則以有功德於民者為要件,亦即「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五者能成其一,即具神功,成就大者為大神,成其小者為小神,古代的齊民之術,有類於此。
道教經典至眾,完全收在「道藏」之內,道藏計分三洞、四輔、十二類共有五、四八五卷,深如浩瀚,為我民族文化寶藏。學道之士,必須要從習經開始,只有洞澈經義,才能知道造化之妙,才得具有宣化之能,因此,習經是修道者必經過程。
道教以五行、四象、九宮、八卦及陰陽變化的道理來演繹人事,流傳既久,宗派眾多,但仍不離以積功修德,敬修神人相感的積善派。研證經人相顯的經典派,飛符演法,敬修神人相通的符籙派,陰陽易卦,敬修神人相應的占驗派及結丹煉養敬修神人相發的丹鼎派,等五大道派,其中符籙派又分正一(天師道)、淨明(閭山派屬此派)、三茅、閤皂等教派,而丹鼎派也有五祖七真的流衍及南宗北宗的區分,丹鼎又稱仙宗,為純粹的自力宗教,也稱全真教派,舉凡導引、按摩、吐納、辟穀、服氣、胎息等功夫,由築基入藥結丹成胎而達三花聚頂,五?朝元,與天合德的天人合一境界,而奪天地造化,是一種順乎自然而復克復自然的至高玄理。道教崇尚自然,特重謙虛,只要照著他的道理和方法去修持,不論入世或出世,都自有得道的功果,但如果不知道去依法修持的話,則永遠也沒有成功的希望。修道的途徑因宗派的各異而不同,但總以外德內功為要旨,養性修真為目的,門徑雖異,功果則相同。
道教的著名的道場稱為洞天福地,國內名山如青城、武當、龍虎、王屋、天台、羅浮、括蒼、九嶷、句容及五嶽都是卅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另在各省設有首廟,也叫十方叢林,有傳戒給牒和任免道廟住持的特權,也有甄拔道士和處分教徒的權責。以上就是古代官設性的教會和道教本身教團式的教會混合設置的領導和管理機構。如今則屬道教自身完全自治性的教會,在中央設總會、省及院轄市設分會,縣市設支會。
凡屬宗教必重制度、重法統,因此亦重教條、重傳承。耶教以洗禮為入教之條件,佛教以剃度、受戒為皈依之儀式,道教則以復禮傳度為入道之必經過程。在宗教而言,未經入教儀式者均屬「信教士」,不具「教徒」身份,自亦無法取得「神職人員」資格。信教士不負宗教上任何責任,道、佛二教僅視之為施主或香客而已,而教徒則反是之,如耶教之神父及牧師,佛教之僧尼,回教之教長及阿訇,以及道教之道士、女冠,無不由教徒晉修而來。教徒必須遵守本教規戒,肩負傳教任務,犧牲奉獻而捨身於宗教,終身不得離經叛道,此為宗教上為維護法統,弘揚教義所立之傳承制度及防止異端甘冒不韙之根本辦法。此乃維護道教之優良傳統,即所以復興民族文化,如能迅速恢復道教傳度故制,並規定未經正式入道而以捐獻為目的之一般香客,不得住持道廟及主持神壇,未設合格住持之道廟,不得對外公開活動及佈教,新建道廟規定必須預置講堂,並定期由合格之講師宣揚教義、傳佈政令,則對淨化宗教素質,提昇宗教品質,增強社會心理建設,擴大精神生活層面,必具莫大功能。
我國上古郊天祀地,以卦象卜辭演繹人事,祀戎並重,政教合一,國設祝史之官,專司祭祀,亦即西人所講之祭司,今人所謂之宗教師也,地位尊崇。道教因襲封禪郊祀制度,衍而稱教,世稱黃老之學,其未稱教前,力士盛行,道術已彰,及道陵天師稱教之始,同時已有于吉之太平道漸趨風行,稍後之葛玄、陳端、王浮、許遜、鮑鯖等人,均奉老氏,而多貢獻;東晉葛洪著抱朴子一書,道術益顯,至南北朝時,梁陶弘景時經典大備,風靡天下,自隋至五代,三百餘年間,教義大倡,北宋至明萬曆年間,則為教權及教會之確立時代。唐開元中,開「道舉」,其制度一仍五經科舉之法。宋代,設有「道學」,道士、女冠亦應進學,甄拔制度甚嚴。唐時,復以首相為「宮使」、次相為「觀使」,使其統領天下宮觀,諸路、府、州之宮觀,一律置提舉、提點、管勾等官,以臣僚任之,為養老投閒之職,授以「祠祿」。明時,中央設「道錄司」、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各有品位屬員,以管理道教宮觀及教徒,並負甄拔給牒之責,制度嚴謹,均為官設之教會,是時教業昌盛,天下景從。及清,因道教思想不利於異族之統治,未獲清廷提倡,乃至寖衰。民國以後,一仍清制,復以西學東漸,所謂專家學者一昧盲目崇洋,拾己耘人,良可慨嘆!
道教宮觀後院,多設道院,以充道者修真學習之所,而宮觀亦可分二種,一稱小道院,有傳經授法之義務;二曰十方叢林,有傳戒傳度之特權,如北平白雲觀及各省之玄妙觀是也。道士亦分記名出家及實行出家二種;記名出家者,可捨為小道院為徒,仍在家中讀書教養,可不穿道裝,如寄養於廟中者,成年後,需由廟中跳牆返家,然後可以婚娶;實行出家者,亦須擇日後由人介紹詣小道院拜觀主為師,於是觀主為其「簪披」,亦即初次傳度,贈予道名,自此結髮成髻,改穿道袍及白布高襪,雲履青鞋,習字讀經,灑掃炊事,擔水負薪,無不服勤,如值十方叢林授戒之期,得由觀主報名參加考試,並受較高之戒律,始得道士資格,稱為「復禮傳度」,如其考試優良,榮獲天字第一號者,必須留在道廟(十方叢林)學習大叢林一切規制,以備異日充為首廟執事或住持,其餘則均發給衣、冠、戒牒,仍回小道院繼續其修程,伙居道士除隨師學習,不一定住廟外,其傳度受戒一如前例,在家居士亦得仍之,唯其禁忌較寬。
道教信徒經傳度入道後,如其修持達到相當程度,除以前述方法取得道士或教徒資格外,復得分別授予宗教師之職,道教宗教師概分「道職」及「法職」(神職)二種,茲特介紹於后:
道職分為八等十六級,以講經佈道力修行持為主,因之其職等亦以「宏、揚、護、持、宣、傳、講、演」八字為名,復以「道、教」二字為級。
外殿師四等八級:
演教師,演道師,講教師,講道師,傳教師,傳道師,宣教師,宣道師。
內殿師四等八級:
持教師,持道師,護教師,護道師,揚教師,揚道師,宏教師,宏道師。
如初授「演教師」之職,至少相隔一年以上無有違誤,並有進境,方可晉陞為「演道師」,復相隔一年以上未違禁忌且有德行,始可加陞為「講教師」之職,以此類推,遷轉至為不易。如能取得內殿師資格,即可主持傳度儀典,並得副署傳度寶牒及授職證書。
法職人員多以代人修建科醮,行法接天為主,故其所領職牒內容繁複,其授職式亦曰「奏職」或「授籙」,未經授籙者,不得充為「高功法師」(俗稱中尊),亦不得具名開榜及進表,蓋三界均無案也。其職等自「三五都功經籙」、「都功盟威經籙」、「太上盟威經籙」、「上清五雷經籙」、「上清三洞五雷經籙」、「三清大洞經籙」至「三清三洞經籙」七等階,依據「九轉運遷」規定,其陞職更形困難,益見欲成為一標準道教宗教師,甚至道教徒,良非易事。道教門派雖多,但制度則一,若能嚴格施行故制,各界對道教又何得非議?
道者之目的,不外超凡入聖,修真返璞,與道合德而致濟世度人之功果,因此首重修持戒律,一般教徒除其行為上必須嚴守「五箴六訣」外,尚須禁食三厭五辛:三厭者,即天厭雁、地厭狗、水厭鱉及烏魚;五辛者,則為蒜、薤、韭、芸薹、胡荽,並且清心寡慾少食安眠為保養精、氣、神而達長生久視之不二法門,教徒隨其功行修為,而逐漸加深其禁忌,因之除由老君五戒、初度七戒、初真十戒而至中極三百大戒外,各宮觀多依戒律,復立廟規堂誡,「道藏」中三洞分別收入戒經即達三十餘種之多。戒經者,道教傳度授戒所恃之戒律也,由淺入深,故道教徒有多次「復禮」之規定。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倫理,講報本的民族,故曰道有三本,為了報此三本,而形成了許多崇德報本的思想及祭祀的宗教活動。古代天子,以封禪郊祀,以彰天地之德,「封」及「郊」就是敬天,「禪」及「祀」則是祭地,都是非常隆重的大典。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的宗教,一方面以道家為思想及經典為基礎,一方面也沿襲了古制祭法,而加以分類變化,其儀式因事而異,統稱「科醮」或「齋醮」,「醮」就是「郊天」之郊,是敬天酬神祈禳乞福的科典;而「齋」即是度亡超薦的幽法。杜廣成先生刪定散壇醮儀:「以牲牲血食稱祭,蔬果精珍稱醮,醮就是祭的別稱,是傳統的道教儀式。」阿圖經品三洞之中,計有四十二等,咸以太上為主,次以北斗為宗,但能禮備樂周,心誠丹罄,必能除患降善。醮祭重禮儀,不尚靡費,唯誠為貴。
一般醮典多稱「金籙道場」,而齋科則稱「玉籙道場」或「黃籙道場」,因為啟建道場必須「請籙」,「籙」是神的秘籍,記錄天曹各官屬吏的名諱及各種函牒文憑,道教所行之宗教儀式,可上溯至上古時之明堂制度,明堂始自黃帝,後世因襲其制,古時祭祀上帝、祖先,或朝諸侯,養老尊賢,一切重大禮典必在明堂舉行,是古代政教合一之所在。
道教的儀軌亦稱科儀,每一個醮典或齋會,都包括了若干種科儀及經懺,最常見的科儀如升燈揚幡、玉壇發奏、啟師請神、開光點眼、宿啟、捲簾、分燈、進表、朝斗、朝科及開路、沐浴、破獄、遊詣、祭橋施罐等等,不勝枚舉。而醮科亦有清、瘟、水、火、土等的區別,分門別類均有定制,俗稱之三朝醮、五朝醮,則係指舉行朝科次數之謂,朝即朝禮之意,科目也很多,但仍以早朝三清、午朝上帝、晚朝青玄為主體,亦有以早朝普化、晚朝天師的,係以醮會範圍而異的。道教以醮會為主要教典,其目的在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設醮,咸被視為大事。
依據古制建醮設壇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的規定,不可任意僭越。
上階三等為國君所設,旛立國門之上:
上階上等醮--稱為「普天大醮」,壇稱「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四十九晝夜。
上階中等醮--稱為「周天大醮」,壇稱「延祚保生壇」,設二千三百星辰聖位,行科三十晝夜。
上階下等醮--稱為「羅天大醮」,壇稱「祈穀福時壇」,設一千二百星辰聖位,行科十二晝夜。
二階三等為文武公卿群僚所設,旛立郡門之上:
二階上等醮--稱為「通天大醮」,壇稱「黃籙延生壇」,設六百四十星辰聖位,行科九晝夜。
二階中等醮--稱為「祈天大醮」,壇稱「黃籙臻慶壇」,設四百九十星辰聖位,行科七晝夜。
二階下等醮--稱為「保禳大醮」,壇稱「黃籙卻邪壇」,設三百六十星辰聖位,行科五晝夜。
三階三等為卿宦士庶所設:
三階上等醮--稱為「延壽醮」,壇稱「贖命壇」,設二百四十二星辰聖位,行科三晝夜。
三階中等醮--稱為「降裕醮」,壇稱「集福壇」,設一百二十四星辰聖位,行科二晝夜。
三階下等醮--稱為「保護醮」,壇稱「卻災壇」,設八十一星辰聖位,行科一晝夜。
由此可知:道教建醮制度之嚴謹及主持高功(大法師)之道行,都不可能一蹴而成的。
另有煉度的齋法分為以下五罐:玉震罐(度人)、鐵罐(度鬼)、水罐(度水亡)火罐(度火死)、血罐(度凶喪)。
不論齋儀或醮典,以其範圍而配置科儀及經懺,均有定制,大凡建醮修齋,為求完美圓滿,多有開誦「道品經」、「霞品經」及「桂品經」,以求其完整;道品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笈,而桂品則係文昌規範,而在文書上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的分別,還有榜、表、疏、悃、函、牒、?、引等等種類,都是其他宗教所欠缺的,一時也無法詳盡的介紹。
建醮期間應該全面齋戒,所以又有「封山禁海」的規定,也就是禁止漁獵的意思,至於對神的供品,僅須四喜、五果及四供養、六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絕不主張殺豬宰牛的血食敬神:
四喜就是:「茶、酒、麵、飯」。
四供就是:「香、花、水、燭」--以香代表「無為」,花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淨」,燭代表「順化」,以表達「清淨無為自然順化」的道教基本教義。
七供即是:香、花、燈、荼、果、食、樂。
十供就是:香、花、燈、荼、果、茶、食、寶、珠、衣。
諺以「和尚不拜斗,道士無焰口」為道、佛道二教在儀式上之基本差異,向為二教教徒所遵守,近似已漸遭不識亦非道教徒者混用,此種不負宗教責任之態度又欺神欺人之事,是不足效法的。
道教宮、觀、院、堂之常住道眾,除習靜煉養、弘法利生外,每日早晚,都有早課及晚課的儀式,若遇神誕或廟慶,亦有各別的慶賀祝聖科儀,不但有莊嚴的儀禮,亦有飄逸動聽的讚曲,可惜現臺灣的道廟之中,難能見到傳統的儀軌,聽到悅耳的道樂,深值道教徒的猛省。僅就上述道教儀典制度一項而言,絕對是高度制度化的,也完全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宗教,一切典章制度,均係沿襲上古封禪郊祀定制,是完全符合我國社會道德標準之宗教,亦是最能適應我國人民及社會需要之宗教,外來宗教雖然處心積慮迎合我國習俗,意圖取而代之,但終無法深入廣大基層,吾人應體認此一事實,來共同保存道教之優良傳統及文化,剔除不合時宜之繁文褥節,以迎接新的潮流和衝擊。道教有完整之制度、經典和規戒,更有外教所無而深印於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司過之神,日本學者宇野精一說得好:「大概一般人的倫理道德,與其說出儒家的教訓,毋寧說是道教的這些具體德目、禁戒維持下來的吧!」何況英國科學理論家李約瑟認為:「我們科學有今天的成就,首先應該感謝古代中國的道教徒!」吾人如果需有安和樂利的社會和富強康樂之國家,必先有賴於道教之復興光大及民族精神之復活覺醒!
|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2016 2017 左永安顧問 台北左府(無極)道德宮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ICAP PMP 什麼是道教?道教是什麼?
標籤:
道教
台南開基玉皇宮 天令玉旨 左濟陽堂
2016 03 13 農曆2月 初5
1白沙屯媽祖 2南海觀音 3南鯤鯓吳王爺
4濟公禪師 5註生娘娘 6九龍太子
7玉皇三公主殿下 8張天師 9伏魔協天上帝
10中壇元帥 11順天聖母 12 仙女
13地母娘娘 14無極王母娘娘
15九天玄女娘娘
16驪山老母 17準提佛母 18天上聖母
19大太子 20三太子 21太上老君
22太白金星 23太陰星君 24太陽星君
25武聖穆王 26孔聖
台南開基玉皇宮 2017 03 05
27北極玄天上帝
28 二太子
2017 03 20 夢
29 吳府王爺
台南開基玉皇宮 2018 04 01
30女渦娘娘
31南鯤鯓李府王爺
32南鯤鯓池府王爺
33文衡聖帝
34瑤池金母娘娘
35金龍太子
36中路財神趙公明元帥
花蓮 勝安宮 王母娘娘 2019 05 11
領三寶 劍 令 印
台南開基玉皇宮 2019 07 21
37水仙尊王
龍爺
38楊戩二郎神
39靈寶大天尊
40文昌帝君
祿馬
41醫王華陀
42臨水夫人
43林奶夫人
44李奶夫人
45廣澤尊王
46飛虎將軍
47濟公禪師
三師兄
48觀音佛祖 庚子年109年11月15日 農曆10月初1台南開基玉皇補封 49元始大天尊50道德大天尊51東華木公52泰山老母53斗姆元君54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55田都元帥56海蟾祖師2020年11月26日 南投縣埔里鎮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 認證珍珠 辛丑年2021 03 07 正月24 日台南開基玉皇補封 57雲霄娘娘 58天官紫微大帝 59地官清虛大帝 60水官洞陰大帝2023 年03月04日 台南開基玉皇宮 補封 61 福德正神 62保生大帝2024 年03月08日 台南開基玉皇宮 補封63溫府王爺 64樊梨花將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