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2025 10 21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中風、心臟病非突發 研究揪4大風險: 超過99%患者有警訊 鄭淳予指出,多數人忽略無症狀的慢性警訊, 應注意血壓只要持續超過120/80mmHg,血管將長期受壓; 總膽固醇若超過200mg/dL,動脈硬化便會逐漸形成; 空腹血糖高於100mg/dL,將引起血管損傷、發炎; 吸菸則直接破壞血管內皮,增加血栓生成機率。 這些細微變化長年累積,終將導致血管閉塞或破裂。

 

2025 10 21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中風、心臟病非突發 研究揪4大風險: 超過99%患者有警訊 鄭淳予指出,多數人忽略無症狀的慢性警訊, 應注意血壓只要持續超過120/80mmHg,血管將長期受壓; 總膽固醇若超過200mg/dL,動脈硬化便會逐漸形成; 空腹血糖高於100mg/dL,將引起血管損傷、發炎; 吸菸則直接破壞血管內皮,增加血栓生成機率。 這些細微變化長年累積,終將導致血管閉塞或破裂。

 中風、心臟病非突發 研究揪4大風險:

超過99%患者有警訊

ETtoday 的故事
 2025 10 21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中風與心臟病常被誤以為是「突發事件」,事實在發作前,身體早已默默發出警訊。

醫師指出,根據美國西北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合作研究

分析近930萬名成年人、追蹤長達13至19年,

發現超過99%的首次中風、心臟病發作或心衰竭患者,

發病前至少會出現一項可控制的危險因子,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

神經內科醫師鄭淳予在臉書分享此研究,他寫道,研究團隊找出4大危險因子,

分別為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及吸菸,其中高血壓最普遍,

南韓患者高達95%、美國超過93%,在發病前便有血壓異常;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一般認為風險較低的60歲以下中年女性,

也有超過95%在首次中風或心衰竭前有控制不佳的危險因子,

顯示預防觀念不能侷限高齡族群。

鄭淳予指出,多數人忽略無症狀的慢性警訊,

應注意血壓只要持續超過120/80mmHg,血管將長期受壓;

總膽固醇若超過200mg/dL,動脈硬化便會逐漸形成;

空腹血糖高於100mg/dL,將引起血管損傷、發炎;

吸菸則直接破壞血管內皮,增加血栓生成機率。

這些細微變化長年累積,終將導致血管閉塞或破裂

鄭淳予提醒,心血管疾病並非突發,而是生活選擇的結果,要遠離中風與心臟病,

首要行動

是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膽固醇並戒菸

其次要覺知

沒症狀不代表沒問題」,即使感覺健康,也應主動檢查;

再者是維持良好飲食、規律運動與睡眠品質,便有機會減少藥物依賴

民眾應及早投入健康管理,就像投資一樣,愈早開始,報酬愈高。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2025 09 29 人生意義 成功 百分之五 改變

 

2025 09 29 人生意義 成功 百分之五 改變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2025 10 09 台北無極鳳清道德宮 恭祝 新營太子宮 中壇元帥聖誕千秋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25 10 06 左永安顧問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敬祝 中秋佳節快樂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心誠補財庫,福德自來助 月圓、人圓、財更圓 中秋時節慶豐收 2025年乙巳年的中秋(10月6日,陰曆八月十五戊申日)

 

2025 10 06 左永安顧問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敬祝 中秋佳節快樂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心誠補財庫,福德自來助 月圓、人圓、財更圓 中秋時節慶豐收 2025年乙巳年的中秋(10月6日,陰曆八月十五戊申日)

 2025年乙巳年的中秋(10月6日,陰曆八月十五戊申日)相當特別,

       因為在中秋節這天同時也是天赦日,

「天赦日」顧名思義就是老天爺赦災免厄的日子,

     習俗上天赦日被視為祈福、轉運招財、招桃花的好日子,

     而中秋節則是團圓相聚的時光,可以好好把握天赦日的「懺悔赦罪」與

   中秋月圓的「祈求圓滿」,因為若錯過這難得的巧合,

    下一次要再等62年,也就是2087年才有這種曆法的巧合。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2025 09 17 無極鳳清道德宮 感謝 鹿港天后宮媽祖 年曆 及 牛蒡酥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2025 09 13 (六) 下午14:00 鳳清慈心會(觀世音) 捐贈 白米物資 桃園市私立眾生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左永安顧問紀錄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2025 09 10 人生意義 財富 成功

 

2025 09 10 人生意義 財富 成功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2025 09 01 台北無極鳳清道德宮 恭祝 財團法人 爐源寺 66週 年 紀念 祈 福 消 災 普 化 勝 會 成功圓滿

 

2025 09 01 台北無極鳳清道德宮 恭祝 財團法人 爐源寺 66週 年 紀念 祈 福 消 災 普 化 勝 會 成功圓滿

  

  台北無極鳳清道德宮

   恭祝   

   財團法人爐源寺   

   66 週年 紀念    祈天賜福  消災普化 勝會  成功圓滿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2025 08 31 左永安顧問 2025 08 16 專業工程師考試 AI應用規劃師 能力鑑定 1.人工智慧基礎概論 2.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劃(通過)

 

2025 08 31 左永安顧問 2025 08 16 專業工程師考試 AI應用規劃師 能力鑑定 1.人工智慧基礎概論 2.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劃(通過)

  1.人工智慧基礎概論 

  2.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劃(通過)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25 08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2025 08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三立新聞網 2025年8月26日 週二 下午1:23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失智症十大警訊。(圖/失智症協會提供)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

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


醫師指出,正常老化與認知功能異常有所區別,

提醒民眾要注意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等十大警訊,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

此外,也建議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善14項風險因子,

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托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

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

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依國發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

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

成長幅度驚人,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勢必將帶來重大的衝擊。


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說明,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

占比約六成(56.88%)。


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

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

多數病友在察覺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明顯等異常後才就醫,

平均延誤約3.5年。


如出現警訊,應立即就醫,及早與專業醫師討論。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

指出,最新國際期別指引結合臨床評估以及病理報告,

將阿茲海默症分為六期:

第1、2期  為臨床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

第3期       為輕度認知障礙(MCI),毒性蛋白堆積,開始引起症狀;

第4期       轉為輕度失智,毒性蛋白堆積到影響日常生活;

第5、6期  則為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至整個大腦,

                  導致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他說,由於阿茲海默症為不可逆的疾病,早期診斷是關鍵。

常規認知測驗、

血液檢查與核磁共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等影像檢查,亦可

透過生物標記檢測進行精準診斷,

如正子斷層掃描(PET)觀察腦內斑塊分布,

或腰椎穿刺分析腦脊髓液(CSF)中的毒性蛋白含量。



徐文俊提醒,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請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

讓關心成為守護的第一步。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

且屬於可早期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

現階段已有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問世,

針對毒性蛋白,

活化免疫細胞清除斑塊,減少對腦神經的傷害,

不過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需經四項關鍵檢查評估。


徐文俊提醒,若能從日常生活中著手改善14項風險因子,

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包含

    1.提升教育程度、

    2.矯正聽力與視力、

    3.妥善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4.維持健康體重、

    5.預防憂鬱與腦部外傷。

    6.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

    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8.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

    9遠離空氣污染,


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